南京白事服务的风俗:传统仪轨与文化传承
在六朝古都南京,当生命走向终点,一整套严谨、庄重且寄托深情的白事风俗便会自然展开。这些礼仪不仅是表达对亡者的深切哀思与敬重,更承载着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信仰精髓。
一、初终:生命谢幕与告慰之始
- 移床正寝: 当亲人被确认离世,家人会立即将其平稳移至家中主屋,头朝外平躺于专门铺设的灵床(通常称为“太平床”或“临时板”)之上,象征其安息归正。
- 净身更衣(“穿寿衣”): 由至亲或专业人员(现多为专业白事服务人员)为亡者清洁身体(净身),随后更换上预先备好的“寿衣”。寿衣材质常用绸缎棉布,款式传统庄重,衣扣颗数、穿戴层数皆有讲究,以期亡者体面、洁净地启程。
- 盖蒙脸布 & 点长明灯: 使用一张洁白或土黄色的布轻柔覆盖亡者面部(俗称“蒙脸布”),既是对逝者尊严的维护,也蕴含隔绝生死的象征。同时,须在灵床下或头前位置燃一盏“长明灯”(油灯或电子灯),寓意在通往未知的冥途中为亡魂照亮方向,灯在守灵期间需日夜长明不熄。
- 设倒头饭 & 烧倒头纸: 在灵床前置一小桌,摆放一碗简单的米饭,内竖插一双筷子,此即“倒头饭”,表达生者对亡者的最终供养。此时,亲人点燃“倒头纸”(即初始纸钱),在屋外或特定区域焚烧,作为亡者启程的最初“路资”。
- 报丧: 遣人(常为近亲或专业服务人员)前往亲族、邻里、好友处口头通报噩耗。传统上,报丧者不入门,仅在门外低声陈告,对方即明其意,侧重庄重而克制。
二、治丧:哀思凝聚与告别之礼
- 布置灵堂: 在正堂精心布置肃穆的灵堂。正中悬挂亡者遗像,两侧饰以白底黑字挽联。灵堂核心位置设有灵位(木主牌位),供桌摆放香炉、烛台、供果(时令水果)、糕点及“倒头饭”等供品。供品持续补充更新。
- 守灵: 亡者子女及近亲在灵堂轮值守护,既表达孝心不舍,也确保香烛不灭。夜间的守灵过程常有亲友陪伴,共同回忆亡者生平,缓解悲伤。
- 成服 & 戴孝: 孝眷(子女、媳婿、孙辈等)按亲疏关系着不同形式的孝服(麻布衣、白布衣等)及佩戴孝帽、孝章。腰系麻绳(“披麻”),子女需穿特制白布孝鞋。此“披麻戴孝”为重孝的标志。
- 报丧帖 & 发讣告: 正式丧礼信息常通过书面“报丧帖”通知亲友,或张贴文字“讣告”于社区公告处,内容涵盖亡者姓名、身份、生卒时间、丧礼日程安排及安葬地点等关键信息。
- 延请佛道(可选): 依据家庭信仰与经济能力,延请僧人(和尚)或道士主持超度法事,诵经祈福,期望亡魂能顺利超脱苦难,安稳前往极乐世界。
- 入殓: 在专业人士(现多为白事服务人员主导)协助下,择吉时将亡者从灵床慎重移入棺木(俗称“大殓”)。移入前棺内底部铺陈纸张、被褥、铜钱等物。遗体入棺后,周围用石灰包、寿衣等物填充稳固。此过程肃穆严谨,常需至亲临场送别。
三、出殡:送君远行与哀戚之仪
- 辞灵(家祭): 出殡当日上午,在灵堂举行庄重的家族告别仪式。孝眷们按辈分顺序依次于灵前跪拜、上香、奠酒,表达最终的敬意与诀别之情。
- 起灵 & 摔盆: 吉时一到,由主持高喊“起灵!”(或“升棺!”),抬棺者协力抬起灵柩。同时,长子(或承重孙)在灵前将一底部钻有孔的瓦盆高举过头用力摔碎(称为“摔丧盆”或“摔老盆”),寓意亡者彻底断绝尘世牵绊,摔盆者通常即法定的主要继承人。
- 引路 & 送殡队伍: 出殡行列有着严格的次序:最前有人负责抛撒纸钱(“买路钱”),为亡魂开辟路径;其后是高举大幅“引魂幡”的人(幡上常书写亡者姓名),象征为亡魂引领方向;紧随幡旗的是哀乐队伍,吹奏肃穆如《哭皇天》等传统曲调;抬棺队伍居中,棺木披覆专用棺罩;孝眷们手持“哀杖”(竹或木棍,上缠白纸)紧随棺后哭泣;最后是参加送殡的亲朋好友队伍。沿途仍持续抛撒纸钱。
- 路祭(可选): 若送葬路途较远或有重要亲友,途中可能设置路祭点,暂停灵柩,由亲友行简单祭奠。
- 送三(烧轿): 出殡前三晚或出殡前晚,家人会带上纸扎的轿子、箱子等象征物品及纸钱,至离家较近的十字路口焚烧。称为“送三”,是模拟恭送亡魂升天的重要仪式。
四、落葬与祭祀:入土为安与永世缅怀
- 下葬: 灵柩抵达墓地后,由专业人员主持落葬仪式。灵柩被小心安放入预先挖好的墓穴中。下葬前,会进行暖坑(焚烧纸钱暖穴)、置放随葬品(如五谷仓、钱币、逝者珍爱之物等)。下葬后,孝子需先为棺木撒上第一把土,随后众人培土封穴。
- 圆坟 & 设碑: 落葬后第三日清晨,孝眷需至新坟添土修整,将坟堆整理圆融,称为“圆坟”。之后择日立碑,碑文镌刻亡者名讳生卒及立碑子孙姓名。
- 烧七: 亡故之日起,每七日为“一七”,家人需举行祭奠仪式,尤以头七、三七、五七、七七(